因緣際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之前經常往來中壢圖書館的緣故,這是一本滿久遠的書,內容是描寫少年H在二次戰亂時候的日本的見聞。
當時候的日本一開始對戰爭相當的樂觀,然而隨著戰局推演,國內的民生物資不斷的縮減,讓大家慢慢的意識到了也許日本說不定會戰敗。
雖然它並沒有直接的描寫出戰爭的殘酷,但位於大後方的日本在民生各方面的縮減管制,甚至是收集所有的銅器鐵器用以製造武器和彈藥,就連學校裡頭的銅像也被拆掉拉走,讓人可以感覺到那種不言而喻的緊縮感。
就好像台灣早期光復時候,民生物資缺乏的場景。
故事後半段主角跟同學們開始被要求軍事訓練,以因應未來可能的日本本土保衛戰。
所幸最後美國的兩顆原子彈,雖然造成了數以萬計的死傷,但也因為如此,才保存了這批最後沒有趕的急上戰場的童子軍們;如果那時候的美國是派兵登陸作戰的話,那麼現在的日本可能就只是跟東南亞各國一樣的三流國家。
因為做為最後的這批幸存的少年們,正是日本後來發展起來重要的種子。
看完本書之後,讓我深深的體認到其實我們應該很重視領導我們的總統這些人會不會綁架我們,就像那時候的日本,所有壯年男子都要被送上戰場,無論自願或被迫;如果有一天,台海開戰,我們將何去何從?
戰爭是一件殘酷的事情,殘酷的不是死亡,死亡反而是種解脫,而痛苦的卻是生者,為了生存下去,必須發揮出前所未有的能量,甚至是超越自己的極限,才能獲得少許的希望。
如果有看過螢火蟲之墓的人,再看本書,兩者結合,應該會有很多想法才是!